孟子说:能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,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。了解了人的本性,就懂得了天命。保持人的本心,培养人的本性,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。无论短命或长寿,我都一心一意,只管培养身心,等待天命,就这样来立命安身。 孟子说:没有什么不取决于命运,但顺理而行,接受的便是正命;所以...
孟子说:每天都在做着,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明白;习惯了的东西却不察知其所以然;一生都在这条路上走着,却不了解这是条什么路的,是芸芸众生啊。 孟子说:人不可以没有羞耻,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,又是个不知羞耻!
孟子说: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。精于算计老于权谋者,羞耻对他是用不上的。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的人,怎么比得上有耻之人呢? 孟子说:古代的贤君追求嘉言懿行,而忘却追求权势;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呢?乐于走自己的正道,而忘却了他人的权势;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有加礼数用尽,就不能...
孟子对宋勾践说: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?我告诉你如何游说。别人理解我,我也悠然自得;别人不理解我,我也悠然自得。宋勾践说:要怎样才可以悠然自得呢? 答道:崇尚德,迷恋义,就可以悠然自得了。所以,士人不得志时不失掉义,得志之时不离开道。不得志时不失掉义,所以能...
孟子说:一定要等文王出来而后兴起的,是芸芸众生。至于豪杰之士,即使没有文王,也能兴起。 孟子说:用韩、魏两家的财富来增强他,如果他仍然谦虚随和,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。 孟子说:役使百姓注意劳逸结合,百姓虽然疲劳,也不怨恨。为百姓求活...
孟子说:霸主的百姓欢欣鼓舞,圣王的百姓心情愉悦。百姓要被杀了,也不怨恨;给了他好处,也不觉得应该酬谢;天天向好的方面发展,也不知道谁使他这样。圣人经过之处,人们潜移默化;驻足之处,春风化雨,有如神助;上与天、下与地同时运转,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? 孟子说:仁德的言语...
孟子说:人不必学习便能做到的,是良能;不必思考便会知道的,是良知。两三岁的小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;等到他长大,没有不知道敬爱哥哥的。亲爱父母是仁,敬爱哥哥是义,没有别的原因,只因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达于天下。 孟子说:舜住在深山的时候,和木、石为伴,与鹿、猪同游,跟深山...
孟子说:不做我不愿做的事情,不要我不想要的东西,这样就行了。 孟子说:人之所以有道德、智慧、本领、知识,往往是因为他常处于忧患之中。只有孤立之臣、庶孽之子,他们时常警醒自己,深深地担忧祸患,所以才能通达事理。
孟子说:有侍奉君主的人,就是侍奉某一君主,就曲意逢迎的人;有安定国家之臣,就是以安定国家为乐的人;有天民,就是他的学说方略能通达于天下时,便去实行的人;有大人,那是端正了自己,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了的人。
孟子说:君子有三件乐事,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。父母都健在,兄弟无灾殃,是第一件乐事;抬头不愧于天,低头不愧于人,是第二件乐事;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教导他们培育他们,是第三件乐事。君子有三件乐事,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。
孟子说:广袤的土地,众多的人民,是君子希望拥有的,但不是他的乐趣所在;屹立于天下的中央,安定那四海的百姓,君子以此为乐,但不是他的理想所在。君子的本性,即便理想贯彻于天下,也并不会膨胀;即便艰难困苦地活着,也并不会减少,这是因为本分已定。君子的本性,仁义礼智根植于他心中,而表现在外的是和气安详,它表...
孟子说:伯夷躲避纣王,住到北海海滨,听说文王兴起来了,便说:何不归向西伯呢!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。姜太公躲避纣王,住到东海海边,听说文王兴起来了,便说:何不归向西伯呢!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。天下有善于赡养老者的人,那仁人便把他那儿作为自己的归宿了。五亩地的宅院,在墙下栽...
孟子说:孔子登上东山之巅,便觉得鲁国渺小;登上泰山之巅,便觉得天下渺小;所以见过海洋的人,别的水波便不值得他一看了;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,别的议论便不值得他一听了。观看水波也有讲究,一定要看它汹涌澎湃的壮观。太阳月亮的光辉,一点小缝隙都能透过。水流的特性是,不把土坎灌满,不再向前流;有志于道的君子,...
孟子说:鸡一叫就起床,孜孜不倦行善的人,是舜一类人物;鸡一叫就起床,孜孜不倦求利的人,是跖一类的人。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何在,不用到别处去找,它就在利和善的中间。
孟子说:杨子采取为自己的主张,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,都不肯干。墨子主张兼爱,从摸秃头顶开始,一直摸到脚后跟,〔弄得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毛,〕只要对天下有利,一切都干。子莫就主张中道。主张中道其实差不多对了。但是主张中道如果不知权变,便是拘执于一点。为什么厌恶拘执于一点呢?因为它有损于仁义之道...
孟子说:肚子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,干渴的人任何饮料都觉得甘甜。这样是不能品尝到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,因为饥渴损害了他的味觉。难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饥渴的损害吗?人心也有这种损害。如果人们能够〔经常培养心志,〕不使人心遭受口舌肚腹那样的饥渴,那比不上别人优秀的忧虑就会没有了。 ...
孟子说:要有所作为譬如掏井,掏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,〔若半途而废,〕就等于挖了一眼废井。 孟子说:尧、舜爱好仁德,是出于天然本性;商汤和周武王是身体力行;五霸是借来运用,以此匡正诸侯。但是,久借不还,又怎知他不会最终拥有呢?
公孙丑说:伊尹说:我不亲近违背义礼的人,便把太甲放逐到桐邑,百姓大为高兴。太甲变好了,又让他回来〔复位〕,百姓也大为高兴。贤人作为臣属,君王不好,本来就可以放逐他吗?孟子说:是伊尹那样的想法,就可以;不是伊尹那样的想法,就是篡夺了。 公孙丑说:《诗...
王子垫问道:士应当做什么?孟子答道:要使自己所想的高尚。问道:什么叫作使自己所想的高尚?答道:时刻想着仁和义而已。杀一个无罪的人,是不仁;不是自己所有,却拿了过来,是不义。住在哪里?仁就是;路在何方?义就是。住在仁的屋宇里,走在义的大路上,伟人的事业便齐备了。 ...
孟子说:陈仲子,不义地把齐国交给他,他都不会接受,别人都相信他;〔但是〕他那种义也只是舍弃一筐饭一碗汤的义。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要父兄君臣尊卑还大的。因为他有小节操,便相信他的大节操,怎么可以呢?
桃应问道:舜做天子,皋陶做法官,如果瞽瞍杀了人,那怎么办?孟子答道:把他逮捕起来罢了。 那么,舜不阻止吗?答道:舜凭什么去阻止呢?皋陶那样做是有所依据的。 那么,舜该怎么办呢?答道:舜把丢掉天子之位看作丢掉...
孟子从范邑到齐都,远远望见了齐王的儿子,长叹一声说:环境改变气度,营养改变身体,环境真是重要哇!那人不也是人的儿子吗?〔为什么就显得特别不同了呢?〕又说:王子的住所、车马和衣服多半和别人相同,为什么王子却像那样呢?是因为他的环境使他这样的;更何况是住在仁的广厦中的人呢?鲁君到宋国去...
孟子说:养活他而不怜爱他,等于养头肥猪;怜爱他而不恭敬他,等于养狗养马。恭敬之心不是光靠致送礼物就能表达的。只有恭敬的外表,没有恭敬的实质,君子不会被这种虚情假意所拘束。 孟子说: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,但只有圣人才能不辜负此大好天赋。
齐宣王想要缩短守孝的时间。公孙丑说:〔父母死了,〕守孝一年,不比停下完全不守强些吗?孟子说:这好比有个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,你却对他说,暂且慢慢地扭吧,只要教导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便行了。 王子有死了母亲的,他的师傅为他请求守孝几个月。公孙丑问道:像这样的事,怎...
公孙丑说:道固然很高,很美好,大概像登天一样,似乎高不可攀,为什么不让攀登者为了几乎可攀上而每天努力呢? 孟子说: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而改变规矩,羿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弓的标准。君子〔教导他人如射箭手,〕张满了弓,却不发箭,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。他在正确道路的正中...
孟子说:天下清明,以自己一身去贯彻道;天下黑暗,君子则不惜为道而死;没有听说过牺牲道来迁就别人的。公都子说: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,似乎在礼遇之列,可您不回答他,为什么呢?孟子说:仗着权势来发问,仗着贤能来发问,仗着年长来发问,仗着有功来发问,仗着故交来发问...
孟子说:对于不可以停止的事却停止了,那就没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;对于应厚待的人却薄待他,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了。前进太猛的人,后退也会快。 孟子说:君子对于万物,爱惜它,却不对它实行仁德;对于百姓,对他实行仁德,却不亲爱他。君子亲爱亲人,进而仁爱百姓;仁爱百姓,进而爱惜...
孟子说:智者没有不知道的,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;仁者没有不爱人的,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者。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,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;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人,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者。如果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,却对于缌麻三月、小功五月的丧礼仔细讲求;胡吃海喝,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,这个叫作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