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

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,全书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(万章等)共同编撰而成。《孟子》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策略(仁政、王霸之辨、民本、格君心之非,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)和政治行动,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,属儒家经典著作。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”
【原文】
 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2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3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”
 
【翻译】
 
孟子说:“君子有三件乐事,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。父母都健在,兄弟无灾殃,是第一件乐事;抬头不愧于天,低头不愧于人,是第二件乐事;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教导他们培育他们,是第三件乐事。君子有三件乐事,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。”
 
【注释】
 
(1)不与存焉:不参与这一存在,不算在这之内。与,音yù,参与。焉,于此;此,指三乐。
 
(2)故:事故,灾患。
 
(3)怍:音zuò,惭愧。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加载中...
正在加载更多评论...
已加载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