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

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,全书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(万章等)共同编撰而成。《孟子》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策略(仁政、王霸之辨、民本、格君心之非,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)和政治行动,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,属儒家经典著作。

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

《滕文公上》只有五章。其中第四章很长。
第一章是对滕文公阐述人的主观能动性:“彼,丈夫也;我,丈夫也;吾何畏彼哉?”“舜,何人也?予,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。”只要下定决心,便可践行仁义。
第二章回溯滕文公做世子时的事儿——如何在孟子的教导下实行三年之丧;其目的无非是《论语·学而》所谓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。世子的率先垂范带动了整个滕国社会风尚的改变。
第三章教导滕文公如何治国理政:一是“民事不可缓”,要让百姓有产业,国家才能安定。二是要实行井田制(助法),要让老百姓能够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;而井田制的实行,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。
第四章是《孟子》全书中最重要的若干章之一,它提出了社会有分工,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。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,天下之通义也。”这几句话以前是对孟子口诛笔伐时予以重点批判的,现在看来,它道出了人类社会相当长的一个时期(包括当下)社会分工的现实。
第五章是对墨家信徒夷之的开导。夷之“葬其亲厚”,如上一篇第七章所述,孟子也主张“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”;但墨家学说却是主张薄葬的。接着孟子用一个“不葬其亲”最终心中有愧的故事来说明“葬亲”乃是出自人的善良天性;言下之意,夷之“葬其亲厚”没错,是墨家学说错了。似乎孟子这里有偷换概念之嫌,因为墨家并未主张“不葬”,而是主张“薄葬”;但孟子葬亲的原则是“比化者无使土亲肤”,因而在他看来薄葬和不葬差不多。
《滕文公上》除第四、第五两章外,都是对滕文公的教导之辞。第四章的主旨虽已如上述,但这一述说的缘由依然是为其“学生”滕文公辩解。第五章中的夷之大约也是到滕国见的孟子。所以,《滕文公上》的关键词恰如其名:滕文公。
  • 1页18条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