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

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,全书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(万章等)共同编撰而成。《孟子》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策略(仁政、王霸之辨、民本、格君心之非,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)和政治行动,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,属儒家经典著作。
滕文公问为国。孟子曰:“民事不可缓也。《诗》云:‘昼尔于茅,宵尔索绹 ;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’民之为道也,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。及陷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?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,取于民有制。阳虎曰:‘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’
【原文】
 
滕文公问为国。孟子曰:“民事不可缓也。《诗》云1:‘昼尔于茅2,宵尔索绹 3;亟其乘屋4,其始播百谷。’民之为道也,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。及陷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?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,取于民有制。阳虎5曰:‘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’
 
【翻译】
 
滕文公请教怎样治理国家。孟子说:“老百姓的事是延缓不起的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白天把茅草割,晚上把绳儿搓;赶紧上房修理,按时把五谷播。’老百姓有他们的规律: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原则,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原则。没有一定原则的人,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,什么事都做得出来。等到他们犯了罪,然后加以处罚,这等于陷害。哪有仁人在位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?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敬业、节俭、礼遇臣下,尤其是取之于民要依照一定的制度。阳虎曾经说过:‘要想发财就不能仁爱,要想仁爱就不能发财。’
 
【注释】
 
(1)《诗》云:诗句引自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。
 
(2)于茅:于,往;茅,取茅草。
 
(3)索绹:索,搓;绹,音táo,绳索。
 
(4)亟其乘屋:亟,急;乘,登上。
 
(5)阳虎:字货,鲁国正卿季氏的总管,事迹多见于《论语》。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加载中...
正在加载更多评论...
已加载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