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

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,全书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(万章等)共同编撰而成。《孟子》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策略(仁政、王霸之辨、民本、格君心之非,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)和政治行动,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,属儒家经典著作。
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、晋文之事可得闻乎?”孟子对曰:“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,臣未之闻也。无以,则王乎,就说乎?” 曰:“德何如则可以王矣?”曰:“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 曰:“若寡人者,可以保民乎哉?”曰:“可。”曰:“何由知吾可也?” 曰:“臣闻之胡龁曰,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‘牛何之?’对曰:‘将以衅钟。’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对曰:‘然则废衅钟与?’曰:‘何可废也?以羊易之!’——不识有诸?”曰:“有之。”
【原文】
 
齐宣王1问曰:“齐桓、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?”孟子对曰:“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,臣未之闻3也。无以4,则王乎,就说乎?”
 
曰:“德何如则可以王矣?”曰:“保5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
 
曰:“若寡人者,可以保民乎哉?”曰:“可。”曰:“何由知吾可也?”
 
曰:“臣闻之胡龁6曰,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‘牛何之7?’对曰:‘将以衅8钟。’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9,若无罪而就死地10。’对曰:‘然则废衅钟与?’曰:‘何可废也?以羊易之!’——不识有诸11?”曰:“有之。”
 
【翻译】
 
齐宣王问孟子说:“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迹,我能请您讲给我听吗?”孟子答道:“孔子的门徒们没有谈到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迹,所以后世没有流传,我也没听说过。非要讲的说‘王道’吧!”
 
宣王问道:“要多高的道德才能够实行王道呢?”孟子说:“通过保养百姓去实现王道,便没有人能够阻挡。”
 
宣王说:“像我这样的人,可以保养百姓吗?”孟子说:“能够。”宣王说:“根据什么晓得我能够做到呢?”
 
孟子说:“我听胡龁说,王坐在殿堂上,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,王看见了,便问:‘牵牛到哪里去?’那人答道:‘准备杀它来衅钟。’王便说:‘放了它吧!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那哆哆嗦嗦的样子,好像没罪的人,却被押送刑场!’那人说:‘那么,就不衅钟了吗?’王又说:‘这怎么可以废弃呢?用只羊来代替吧!’——有这么回事吗?”宣王说:“有的。”
 
【注释】
 
(1)齐宣王:威王之子,名辟疆。
 
(2)齐桓、晋文:齐桓公名小白,晋文公名重耳,在春秋时代先后称霸,为“五霸”之首及第二位。
 
(3)臣未之闻:我没有听说这个。当时语言,如果是否定句,代词作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;其他篇章的“未之有”“未之见”“未之学”“未之尽”“未之知”等等也是如此。
 
(4)无以:不得已;以,同“已”。
 
(5)保:安。
 
(6)龁:音hé。
 
(7)之:往。
 
(8)衅:祭礼名,宰杀一件活物来祭某种新器物或宗庙。
 
(9)觳觫:音hú sù,惊恐战抖貌。
 
(10)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:逢彬按,传统的断句为“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”。俞樾《孟子平议》在“若”字后断句。“觳觫若”为“害怕发抖的样子”。杨树达先生《古书句读释例》与俞书同。但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,《孟子》用“然”而不用“若”。先秦文献中只有《诗经》偶用“若”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郑子瑜从吴昌莹、王引之说,认为“若”训“其”,指代“牛”,也讲不通。因为与代词“其”类似的“若”,与“其”一样,也处于定语位置,不处于主语位置。“若”在此句中,当然是“好比”“好像”的意思。为什么要否定传统读法呢?因为许多人认为牛本无罪,何须用一“若”字?又有人认为杨伯峻先生译“无罪”为“无罪之人”,乃是“增字解经”。其实,在《孟子》成书年代的语言中,“有罪”“无罪”一定是指人或指人的社会单位如“国”等,因此应当译为“无罪之人”;这当然不是什么“增字解经”。因为“无罪”指人不指牛,所以用一“若”字。详见杨逢彬《孟子新注新译》。
 
(11)诸:“之乎”的合音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5000言200059854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羊:so? 元哥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齐王想问齐桓和晋文的事,但孟子并没有回答,而是说和齐王另一个更感兴趣的问题,怎样为王。 这样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性 晓风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“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”说明齐宣王还是很有恻隐之心的,对一头牛尚且如此,何况是人呢? 苹果树下的毛毛虫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    以羊代牛,民众都说你小气,     不是这样的,我只是不忍心罢了。   那你是有爱心的,君子远庖厨也是不忍心。因此有爱心的人有德行,所以国君你是有王道的!      先试探民众所说之事是否真实,从根本上了解一个人,然后再看道能否实行。 Chaos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第一段最后一句应该是“无以则王乎”吧
管理员回复: 已纠正 半晴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以羊替牛,很多人不理解。其实孟子已经讲的很清楚了。为什么以羊替牛是正确的?儒家不是素食主义者,因为牛无罪就赦免,羊也没有罪也赦免,都没有罪,就不用吃肉,不用祭祀了。所以孟子提出了一个标准,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齐宣王看到牛害怕。就把牛放了。没看到羊,自然也就祭祀了。行事要合乎准则,喜爱悲伤不能太过,这就是为什么要制定礼仪。 云霏烟 评论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:在农耕社会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,一头牛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一个人的作用,所以这个地方的牛应该理解为人,后面的用羊代替也就合情合理了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