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梁惠王曰:“晋国1,天下莫强焉2,叟之所知也。及寡人之身,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3;西丧地于秦七百4;南辱于楚5。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壹洒之6,如之何则可?”
孟子对曰:“地方百里7而可以王。王如施仁政于民,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8;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9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,可使制梃10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“
彼夺其民时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父母冻饿,兄弟妻子11离散。彼陷溺其民,王往而征之,夫谁与王敌?故曰:‘仁者无敌。’王请勿疑!”
【翻译】
梁惠王〔对孟子〕说:“魏国的强大,天下没有比得上的,老先生是知道的。但到了我这时候,先是东边败给齐国,长子都死在那儿;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;南边又被楚国所羞辱,〔被夺去八个城池。〕我为此深感屈辱,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,要怎样办才好呢?”
孟子答道:“即使百里见方的小国也可以行仁政使天下归服,〔何况像魏国呢?〕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,减免刑罚,减轻赋税,让他们能够深翻土,勤除草;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、为人忠心、诚实守信的德行,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,在朝廷服事上级,这样,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。“
那秦国楚国〔却相反〕,侵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,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,父母因此受冻挨饿,兄弟妻儿东逃西散。那秦王楚王让他们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渊里,您去讨伐他们,那还有谁来与您为敌呢?所以说:‘仁人无敌于天下。’请您不要疑虑了吧!”
【注释】
(1)晋国:这里指魏国;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,魏国最为强大,所以用“晋国”指代魏国。
(2)天下莫强焉:莫,没有……;焉,于是,于斯,于此;此句意为“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强于它(魏)”。
(3)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:指马陵(今河南范县西南)之役,魏伐韩,韩求救于齐,齐军袭魏,魏军败于马陵,主将庞涓自杀,魏太子申被俘;焉,于此。
(4)西丧地于秦七百里:马陵之役后,魏又屡败于秦,割河西之地及上郡之十五城。
(5)南辱于楚:梁惠王后元十一年(前324年),楚遣柱国(武官名)昭阳统兵攻魏,破之于襄陵(今河南睢县西),得八邑。
(6)愿比死者壹洒之:比,替;壹,全;洒,音义均同“洗”,洗雪,雪耻。
(7)地方百里:当理解为“地,方百里”;方百里,意谓长宽各为百里。
(8)易耨:易,使……容易;耨,音nòu,锄草。
(9)悌:音tì,弟弟尊敬兄长。
(10)制梃:制,通“揭”,举起。焦循读“制”为“掣”,但“掣”意为拉牵,词义上解释不通。《孟子》时代的语言,持兵器所用动词为“执”“持”“抚”等,从不用“掣”。赵岐《注》:“制,作也。”因而《孟子译注》说:“当读如《诗·东山》‘制彼裳衣’之‘制’,制作、制造之意。”这也有疑问。制,本义是裁衣,后引申为制礼、制法度等,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制度、法度等名词义。终先秦之世,未见以“梃”或其他兵器、农具或其他器具作宾语者。且当时语言中,在“动词+兵器+以+谓语”格式中,“兵器”之前的动词多为手持武器(或器具)的动作,未见“造作武器(或器具)来干什么”之例。“制”,可能通“揭”。制梃,即“揭竿”。揭,是“举”的意思。制、揭古音相近。制梃,谓手举木棒。详见杨逢彬《孟子新注新译》。
(11)妻子:妻子和儿女;妻,妻子;子,子女。